陳長勝
新聞專題制作
在第六個“中國農民豐收節”到來之際,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“三農”工作的中心任務,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,讓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、生活越來越美好,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!叭r”問題的核心就是農民收入問題,促進農民持續增收,是解決“三農”問題的關鍵。面對農業農村工作的新形勢,我們要創新發展思路,充分挖掘增收潛力,努力拓寬增收渠道,實現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。
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,積極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,努力從農業增效中增加農民收入。一要大力發展土特產(土地、特色、產業)經濟,做足做活土特產這篇大文章。二要根據各自資源稟賦特點,因地制宜發展“一村一品”“一鄉一業”等特色經濟,加快發展優勢特色產業,確保農民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獲益。三要扶持和壯大新型農業經濟組織,特別是農業專業合作社或者家庭農場,并依托新型農業經濟組織,為廣大農戶提供信息、技術等服務,圍繞市場需求,引進農作物新品種,拓寬銷售渠道,切實提高農民收益。
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,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,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和效益提高。一要做強做大產業化龍頭企業,促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,幫助農民創立科技含量高、市場競爭力強的產品品牌,提高農產品附加值。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鼓勵和支持鄉村創辦大型合作社,鼓勵開展跨區域、跨產業聯合,發展農產品深加工,促進產業鏈延伸,提高農業效益。三要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帶動、農業合作社跟進、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,完善農戶“綁定”合作社、合作社“綁定”龍頭企業的“雙綁機制”,推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上檔升級,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。
發展壯大農村二、三產業,提高農民非農收入。積極發展農村二、三產業,引導扶持勞動力向二、三產業轉移,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。一要積極發展果蔬等農副產品加工,以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為依托,走一、二產業緊密銜接發展的路子,壯大搞活第二產業。二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商貿、運輸、餐飲、市場等第三產業和城鎮物流業等。三要把農村一、二、三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,突出“一村一品”“一鄉一業”建設,建成一批集“種養加、游購娛”于一體的特色農業小鎮,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,推進我市鄉村旅游業提質升級;要培育創意農業、認養農業、觀光農業等新業態,積極發展農村電商,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,讓農產品賣得出、賣得好。
拓寬農民就業渠道,推動農村勞動力有序外出就業。就業是民生之本。一要建立農民工基本信息數據庫,在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搭建勞務對接平臺,使農民工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正確自主擇業,進一步擴大勞務輸出規模。二要建立一套貫穿勞務輸出全過程的管理制度,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,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就業。三要及時摸清農民工培訓需求基本情況,加強就業培訓,提高就業能力。要在增加勞動力轉移總量的同時,把提高勞動力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。
加強創業知識培訓,鼓勵和支持農民自主創業。創業是就業之源。要推動農村勞動力有序外出就業,鼓勵農民工、大學畢業生、退伍軍人、致富帶頭人等返鄉創業,加快從“打工經濟”轉向“創業經濟”。一要加強農民創業知識培訓,增強農民創業能力,在現有各種農民培訓中增加創業內容,定期舉辦創業知識培訓班,針對不同類型農民的創業需求開展培訓。二要探索建立創業扶持機制,加大對農民創業扶持力度,解決農民創業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。三要強化農民創業的行政服務職能,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。有關部門對農民創辦經濟實體要簡化辦事手續,提高辦事效能,杜絕不合理收費,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,以更多的創業帶動更多農民收入穩定增長。
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,發展壯大集體經濟。要加快推進農村集體財產產權制度改革,盤活農村土地資產,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,讓農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。一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農村將土地承包權搞活,讓更為專業的人才租用閑置土地,以便更好服務那些進城務工農民,并將土地利益最大化。二要加強對土地經營權的流轉管理和服務,相關部門要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,依照相關法律法規,制定土地流轉程序,確保土地流轉規范、健康運行。三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,對于流轉出的土地,要大力開展農業招商,吸引社會資金投向現代高效農業。要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“三資”管理,采取靈活的形式,因地制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。四要健全土地流轉收益分配機制,規范農村集體收益分配辦法,有一定可支配收入的村集體每年按一定比例分配給村民,讓農民更多地享受到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。
推動農民增收,還必須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。農村“兩委”班子成員要加強對黨的創新理論、方針政策的學習,提高整體素質,努力成為帶領群眾發展經濟、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“雙帶”能手;鶎狱h組織要充分利用國家強農惠農富農各項政策,推動農民增收;鶎狱h員干部要把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,做好基礎性、普惠性、兜底性服務工作,滿足群眾多樣化需要,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。
(作者單位:中共焦作市委黨校)
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|
|
在第六個“中國農民豐收節”到來之際,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“三農”工作的中心任務,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,讓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、生活越來越美好,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!叭r”問題的核心就是農民收入問題,促進農民持續增收,是解決“三農”問題的關鍵。面對農業農村工作的新形勢,我們要創新發展思路,充分挖掘增收潛力,努力拓寬增收渠道,實現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。
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,積極發展優勢特色農業產業,努力從農業增效中增加農民收入。一要大力發展土特產(土地、特色、產業)經濟,做足做活土特產這篇大文章。二要根據各自資源稟賦特點,因地制宜發展“一村一品”“一鄉一業”等特色經濟,加快發展優勢特色產業,確保農民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獲益。三要扶持和壯大新型農業經濟組織,特別是農業專業合作社或者家庭農場,并依托新型農業經濟組織,為廣大農戶提供信息、技術等服務,圍繞市場需求,引進農作物新品種,拓寬銷售渠道,切實提高農民收益。
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,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,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和效益提高。一要做強做大產業化龍頭企業,促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,幫助農民創立科技含量高、市場競爭力強的產品品牌,提高農產品附加值。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鼓勵和支持鄉村創辦大型合作社,鼓勵開展跨區域、跨產業聯合,發展農產品深加工,促進產業鏈延伸,提高農業效益。三要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帶動、農業合作社跟進、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,完善農戶“綁定”合作社、合作社“綁定”龍頭企業的“雙綁機制”,推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上檔升級,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。
發展壯大農村二、三產業,提高農民非農收入。積極發展農村二、三產業,引導扶持勞動力向二、三產業轉移,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。一要積極發展果蔬等農副產品加工,以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為依托,走一、二產業緊密銜接發展的路子,壯大搞活第二產業。二要因地制宜發展農村商貿、運輸、餐飲、市場等第三產業和城鎮物流業等。三要把農村一、二、三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,突出“一村一品”“一鄉一業”建設,建成一批集“種養加、游購娛”于一體的特色農業小鎮,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,推進我市鄉村旅游業提質升級;要培育創意農業、認養農業、觀光農業等新業態,積極發展農村電商,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,讓農產品賣得出、賣得好。
拓寬農民就業渠道,推動農村勞動力有序外出就業。就業是民生之本。一要建立農民工基本信息數據庫,在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搭建勞務對接平臺,使農民工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正確自主擇業,進一步擴大勞務輸出規模。二要建立一套貫穿勞務輸出全過程的管理制度,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,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就業。三要及時摸清農民工培訓需求基本情況,加強就業培訓,提高就業能力。要在增加勞動力轉移總量的同時,把提高勞動力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。
加強創業知識培訓,鼓勵和支持農民自主創業。創業是就業之源。要推動農村勞動力有序外出就業,鼓勵農民工、大學畢業生、退伍軍人、致富帶頭人等返鄉創業,加快從“打工經濟”轉向“創業經濟”。一要加強農民創業知識培訓,增強農民創業能力,在現有各種農民培訓中增加創業內容,定期舉辦創業知識培訓班,針對不同類型農民的創業需求開展培訓。二要探索建立創業扶持機制,加大對農民創業扶持力度,解決農民創業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。三要強化農民創業的行政服務職能,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。有關部門對農民創辦經濟實體要簡化辦事手續,提高辦事效能,杜絕不合理收費,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,以更多的創業帶動更多農民收入穩定增長。
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,發展壯大集體經濟。要加快推進農村集體財產產權制度改革,盤活農村土地資產,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,讓農民共享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。一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農村將土地承包權搞活,讓更為專業的人才租用閑置土地,以便更好服務那些進城務工農民,并將土地利益最大化。二要加強對土地經營權的流轉管理和服務,相關部門要成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,依照相關法律法規,制定土地流轉程序,確保土地流轉規范、健康運行。三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,對于流轉出的土地,要大力開展農業招商,吸引社會資金投向現代高效農業。要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“三資”管理,采取靈活的形式,因地制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。四要健全土地流轉收益分配機制,規范農村集體收益分配辦法,有一定可支配收入的村集體每年按一定比例分配給村民,讓農民更多地享受到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。
推動農民增收,還必須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。農村“兩委”班子成員要加強對黨的創新理論、方針政策的學習,提高整體素質,努力成為帶領群眾發展經濟、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“雙帶”能手;鶎狱h組織要充分利用國家強農惠農富農各項政策,推動農民增收;鶎狱h員干部要把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,做好基礎性、普惠性、兜底性服務工作,滿足群眾多樣化需要,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。
(作者單位:中共焦作市委黨校)
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|
|
|
|